结构专业之所以在BIM的应用方面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同时维护“两个模型”增加了结构专业的工作量。BIM设计需要各专业在设计中维护同一个模型,但在目前来说,由于主流的BIM软件在结构计算方面并没有较好地适应国内规范,因此结构工程师目前还不太可能脱离常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作。因此,以Revit平台为例,BIM设计意味着结构工程师需要重新掌握新的BIM建模软件,以此进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增加了新的工作量,一些结构工程师认为花费大量精力新建的Revit模型对其本身的工作用处不大。而创建和维护“两个模型”也与BIM“一个模型”的本质相违背。
(2)BIM软件的施工图绘制效率不高。现有的主流结构分析软件(如PKPM、盈建科等)都可以将计算结果导入后期绘图模块,提供了基于平法施工图的“一键式”生成功能,虽然仍然需要结构工程师完成复核与修改的工作,但已经大大节省了时间。而目前BIM软件(以Revit为例),虽然已可以通过添加共享参数实现平法出图,但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可操作性难以令人满意,绘制施工图的效率仍然较低。
(3)在传统设计流程下,专业间的配合是在固定时间点的“提资”方式,结构专业本身的设计过程相对封闭。BIM应用使专业间的单一时间的“提资”变成了真正的基于三维模型的“实时协同”,通过BIM软件实现新的设计流程和专业协同对设计人员来说比较陌生,BIM设计下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建立,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
(4)结构专业信息不完善。BIM的核心是“Information”,目前要把结构专业的所有前处理信息和计算结果信息导入BIM模型比较困难,由于硬件限制,将三维钢筋等导入模型后会大大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显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