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装配式行业|3D打印混凝土告别“塌楼风险”:我国团队让打印高度预测误差缩小至5%

当3D打印机层层堆叠混凝土建造房屋时,底层结构可能正在悄然“缩水”——这种被忽略的压缩变形,曾导致传统预测模型误差高达146%。近日,东南大学团队研发的“非线性建造速率模型”,通过捕捉打印层的“累积压缩效应”,将3D混凝土打印的破坏高度预测误差降至5.4%-10.5%。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的成果,让3D打印建筑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精准计算施工”。

传统模型的“致命盲区”:看不见的“层压陷阱”

3D混凝土打印(3DPC)无需模板就能“挤出”复杂结构,但其“叠罗汉”式的建造过程暗藏危机:每层新打印的混凝土会像“小锤子”一样压迫下层,导致底层发生弹性压缩。传统模型假设所有打印层高度均匀(如设计12mm),如同“假设每块乐高积木永不变形”,实际却因累积压缩引发“矮化坍塌”。

实验显示,两种常见打印材料(V0无钢纤维、V1含1%钢纤维)在传统模型预测下,实际打印层数比理论值少42%-146%。“就像预计盖20层楼,实际盖到第8层就会因底层压缩过度而倾斜。”研究团队解释。2023年某商业综合体3D打印项目就因类似问题,导致墙体垂直度偏差超标,返工成本增加30%。

破解“压缩密码”:给打印过程装“变形记录仪”

团队通过三组实验,揭开了打印层的“变形规律”:

第一步:测量“绿色强度”的“身材密码”

采用无侧限单轴压缩试验(UUCT)发现,打印层的“绿色强度”(初期承重能力)与长径比(L/D)密切相关:L/D越小(矮胖型),强度越高,呈指数增长;而杨氏模量(材料刚度)则随L/D增大线性增加。例如,L/D=0.25的打印层强度是L/D=2时的1.3倍,颠覆了传统用标准试件(L/D=2)测强度的方法。

第二步:捕捉“临界层”的“生长拐点”

空心圆筒打印实验显示,前n0层受打印头挤压维持设计高度(12mm),但底层在自重下逐渐压缩,如同“被持续按压的弹簧”。当累积压缩量达8mm(临界高度差)时,打印头无法再“按住”丝材,其高度突增至20mm(喷嘴直径)。此时,建造速率从非线性转为线性,这个“生长拐点”就是临界层n0——V0材料n0=5层,V1材料n0=10层。

第三步:构建“非线性预测模型”

基于临界层和压缩规律,团队推导出新模型:前n0层按非线性速率计算压缩变形,n0层后转为线性。例如,含钢纤维的V1材料因纤维增强“抗变形力”,临界层比V0多5层,可打印层数提升95%。

误差从146%到5.4%:新模型如何“校准”打印高度?

实验验证中,新模型展现出高精度:

V0材料:传统模型预测27层,实际仅19层(误差42.1%);新模型预测17层(误差10.5%)。

V1材料:传统模型预测78层,实际37层(误差146%);新模型预测35层(误差5.4%)。

“关键在于把‘静态公式’变成‘动态记录仪’。”团队指出,新模型首次量化了压缩变形对建造速率的影响,通过修正强度因子(FAR)和临界层参数,让预测贴合实际施工。例如,钢纤维的加入使V1材料的杨氏模量提升2.7倍,显著延缓了压缩累积。

从实验室到工地:3D打印建筑将更“靠谱”

该模型已在南京某地铁管片3D打印项目试用,帮助工程师提前调整打印参数,减少材料浪费15%。团队计划下一步结合3D打印材料的“时间依赖性”(如强度随时间增长),优化大型结构(如高层建筑)的预测精度。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装配式行业|3D打印混凝土告别“塌楼风险”:我国团队让打印高度预测误差缩小至5%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