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比较回避于介绍和讲解精益。首先,对于制造业,我完全是门外汉。其次,对于精益,我完全是通过我买的相关书籍了解到的,而且仅仅是了解的程度,至于精益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我并不清楚。所以对于一个我并不清楚和理解的东西,讲起来未免心虚,但又不吐不快。因为精益的理念对我的认知是颠覆性的,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一个全新的BIM并看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结局。如果我说错了,请您告诉我。
制造业迄今为止经历了两次变革,第一次是一战后,亨利·福特和通用汽车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带领制造业从手工艺生产进入大量生产的时代;第二次是二战后,丰田的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带领制造业从大量生产进入精益生产时代。
那么精益生产是怎么让丰田从濒临倒闭变成世界第一并引领整个制造行业的变革呢?消除浪费,这就是精益的成果。精益认为存在着8种浪费行为:需要纠正的错误;生产了无需求的产品;由此造成的库存和积压;不必要的工序;员工的盲目走动;货物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盲目搬运;由于上道工序发送传递不及时,使做下一道工序的人只能等待;以及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而精益通过消除浪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利润的方法是符合最基本经济概念的: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晶,价值的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精益的产品是符合人们需要的,精益的劳动是低于人类抽象劳动的,精益的劳动时间也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这就意味着精益企业的利润是高于非精益企业的。
在《精益思想》中,作者列举了精益的五个关键词来解释精益: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和尽善尽美。
01价值
《精益思想》中对于价值有如下两段描述: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而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世界各地的管理者都爱说:”我们知道如何利用已经买到的材料和设备来生产这种产品。如果客户不接受,我们可以调整价格,或者增加一些装饰品。”
所以对于产品的价值,精益的做法是以合理的成本,在指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最终客户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像在大量生产模式中大家常做的那样,一味的降低价格、一味的增加客户不需要的东西。这里特别注意“最终客户”,以住宅为例,我是设计,开发商找我做设计,我的设计交付给开发商,所以开发商是我的客户,但我的最终客户实际上是购买住宅的业主。所以不论是设计还是开发商,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建造出符合业主需求的住宅。
02价值流
《精益思想》中对价值流是这样说的:
“价值流是使一件特定产品通过任何一项商业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组特定的活动。这三项任务是:在从概念设想,通过细节设计与工程,到投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在从接订单到制定详细进度再到送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在从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物质转化的任务。”
识别价值流是精益的第二步,通过识别价值流我们能知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那些工作创造了价值,那些工作没有创造价值。
03流动
所谓流动,就是指在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成成品再到运送到客户手中的过程中是连续的、流动的、没有停顿的。而这恰恰是精益生产与大量生产在生产模式上最显著的不同。
大批量生产关注的是连续生产,为了能够实现尽可能的连续生产,减少停顿时间,大批量生产采取的是以一个非常大的批量生产一种产品,然后轮换。也就是连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生产一种产品,然后调整生产线再生产另一种产品。同时受大批量连续生产的影响,人们会盲目的认为每个工序只要连续生产,生产的越多越快越好,而丝毫不关心上下游工序的生产能力。如果上游生产能力较差则会造成下游工序因为缺乏原料而导致停工,而为了避免停工工厂会在对应的工序间建立大量安全库存,如果下游生产能力较差则会导致在工序之间存在大量的库存。
而精益生产还有一个名字叫小批量生产,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关注的是使一件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原料加工成产品并交付到客户的手中。这就需要各工序的生产能力是一致的,使生产过程中不再有停顿和库存,并把各工序按照生产顺序排列从而避免搬运过程。最终是产品从原材料开始连续通过各个工序并送达客户手中,使价值在工厂中流动起来。
流动的结果就是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生产时间,使得产品能够在特定时间送达客户的手中。同时,大量的库存从工厂中解放出来也就意味着大量的现金从工厂中解放了出来。
04拉动
通过前面三步的努力,我们已经为我们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我们手中拥有了大量的现金,那现在我们要开始建立拉动的生产方式。所谓拉动生产实际上就是按客户的需求生产。我们现在有条件与客户建立更长久的合作关系,从而更深入的调查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将客户的需求均衡到我们每一时段的生产当中,从而保证工厂生产的稳定。
为了实现稳定生产,我们需要建立拉动系统,简单的说就是以后一工序生产完成为信号通知前一工序进行下一件产品的生产。也就是,成品装车出发后,通知最后一个工序进行下一个个批次的生产,最后一个工序取走前一个工序的产品的同时也给前一个工序发出信号生产下一个产品,以此类推。
通过严格的货运时间和次数,保证工厂的生产数量不会少于客户的需求,同时通过拉动系统也保证了工厂不会过量生产产品。
05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中用的是尽善尽美这个词,虽然从含义上没有问题,但是我还是喜欢另外一个词:精益求精。
通过前面的四步,我们已经能够以特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们无法生产出100%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因为每次满足客户需求后,客户总是会提出更高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在精益模式下我们一直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这使得我们不断地尽善尽美不断地精益求精。所以精益是没有尽头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精益才是建筑行业真正需要的,那在这样的体系中BIM又处于什么位置呢?精益讲的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而BIM呢,讲的是一模多用,多专业多人员协同,一键出图,一键提量等等。所以我们不难明白BIM实际上是一种精益工具,是精益众多的工具之一,这些工具相互配合使用才能解决我们建筑行业中的效率和浪费的问题。
精益的出现解决了我研究BIM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怎么做?我们说BIM能做这个能做那个,能达到什么什么样的成果,但怎么做一直是难解的谜题。实际上我们只有把BIM放在精益的基础上,才能用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回答什么是BIM、BIM能做什么、为什么做BIM、怎么做BIM等等这些关于BIM的最基础的问题,而不是各式各样的,经过不断地磋商和妥协之后模棱两可的回答。
先精益、后BIM,不断应用精益工具解决行业的浪费和效率问题,解决我们自身的浪费和效率问题,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和我们以后前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