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IM这个词太火了。各种各样的BIM,层出不穷。设计阶段的BIM服务,施工阶段的BIM服务,运维阶段的BIM服务,BIM+GIS等林林总总。有多少人还记得,在10多年前,与BIM一同传入中国的还有一个外观长得和他很像的词儿——叫BLM。
BIM之于BLM,虽然外观相似,实则差异太大。BIM的全称叫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现在谁都知道它叫建筑信息模型。而BLM呢?全称却叫做BuildingLifecycle Management,直译过来叫建筑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字之差,内容上可是相差万里。
如果说BIM更多的是注重于模型和过程,而BLM则注重于系统的管理和管控。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发展了这么些年之后,BLM的概念开始远离人们的视线了。人们习惯了LOD、碰撞检查、建模规则、软件版本之后,认为BIM就已经是管理的全部了,但它其实仍然只注重于建筑的某个阶段,因为,你没有把任何一个BIM的数据能够完整的、通盘的考虑其使用方式。
而上升至BLM层面,情况会有所不同,在BLM世界里,BIM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与环节。如果我们把BLM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BIM就是这条河上的船只,你想要走完这条河,那么必须借助这个船只来完成行走。
既然说到这儿,有几个词要来比较一下。我们建筑行业的这几个名词,BIM与BLM均源自于制造业的一些管理的理念,比如,在制造业中有PDM来对应BIM,有PLM来对应BLM。事实上,在制造业中,PDM是产品的数字原型,用于设计、分析、体验产品设计成果的,基于这一点,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当初提BIM的时候,总是从设计院从设计阶段开始提及。只是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模式,让设计只为规范和图纸负责,对于产品的体验改进优化等等均不是设计院的事,也就造成了推了好几年的BIM,最终发现设计院只想要一个能够画图比天正快,改图比AutoCAD好使的画板。导致了BIM的第一代推动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住建部也没有急着去推进BIM的应用。而在制造业中,设计成果的拥有者是厂家,它要对这个产品做管理,对这个产品系列做改进。比如,汽车,同一型号的汽车每一年都会修修补补进行改进,没有一个完整的产品数据管理模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但建筑业的管理模型显然并不这样。
而PLM则是在PDM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内都要进行管理。5年前买的汽车,可能现在已经停产,但你仍然能够买到配件进行维修。这就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一种表现。你要记录厂家中生产过的所有汽车的型号,你要知道这些汽车都卖给了谁,你要知道这些汽车都有哪些与之配套的零件,你还要知道有哪些零件厂家提供了这台汽车的零件。这就是PLM的威力。它是把产品作为中心的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因为,后期的零件和维护,也是利润的来源。
再反回来说建筑行业,因为我们每个开发商最终并不拥有这个已经出售的房屋,并且很难在最终的售后维护中产生新的利润。因此在工程领域则很难上升至BLM思维,在这个过程中,BIM就无法像制造业那样成为BLM的一个子集。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解决工作环节的协调问题(碰撞检查)上,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供应链与维护上,所以,BLM慢慢的淡出了。
但是,淡出并不代表就不重要,而是雪藏了。在现在建筑业越来越像制造业,越来越向产业化迈进的时代,BLM的这种供应与管理的思想将越来越重要,开发商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物业,以进行维护和管理,而不再是简单的住宅买卖;越来越多的住宅向产业化方向转变,那么这个时候,当房屋的每一个部件都称之为零件的时候,BLM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BLM,终将一统BIM江湖,只是,时机还未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