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之意,古今之境”。商丘博物馆以上下层叠的建筑主体喻示“城压城”的考古理层结构,彰(BIM学习)显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历史气息。
自下而上,由古至今
The order of time and space
北侧鸟瞰
项目背景
商丘位于海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黄泛平原的古城镇长久以来形成了居高筑台、城墙护堤、蓄水坑塘的洪涝适应性景观,城市内部与周边伴生有大面积的水体,古城个个堪称“水城”。又由于黄河经常性的泛滥与退却,不断留下泥沙,被动性依次垫高城外与堤外地平,“滨河郡邑护城堤外之地渐淤高平,自堤下视城中如井然”([明]河官刘天和)。商丘城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归德古城就是黄泛平原古城的典型实例,同时由于商丘历史悠久,考古发掘发现频出,而多样的文化地层逐代埋藏,形成地上地下“城压城”的结构,归德古城也有“城上城”的称号。
总平面图
东南鸟瞰
商丘博物馆位于商丘西南城市新区,收藏、陈列和展示商丘的历代文物、城市沿革和中国商文化历史。博物馆主体由三层上下叠加的展厅组成,周围环以水面和庭院,水面和庭院之外是层层叠落的台地绿植和其外围高起的堤台(下面设室外展廊),文物、业务和办公用房组成L形体量,设置于西北角堤台之上。设南北东西四门,主入口设在南门,其它三门各有贵宾、临展、办公等用途。
南侧堤台、下沉庭院和入口引桥
由西南角邻水小平台望主入口引桥
主入口
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序列是对商丘归德古城为代表的黄泛古城池典型形制和特征的呼应和再现,博物馆犹如一座微缩的古城。上下叠层的建筑主体喻示“城压城”的古城考古埋层结构,也体现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陈列布局。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层叠下沉的景观台池
由东南水榭望入(BIM设计)口引桥
剖面1-1
剖面2-2
周围下沉式的景观台地是对文物现场发掘的模拟,使得建筑主体犹如被发掘出来。古象形文“商”字的涵义是“高台上的子姓族人”,博物馆所形成的层层高起的堤岸、平台和其上的参观者组合成为“高台上的子姓族人”意象,再现“商”字的古老渊源,也将历史和现在联为一体。
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南立面石材挂板墙面局部
博物馆大量采用了一种廉价的“鲁灰”石材,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主要界面材料,但受到博物馆汉画像石藏品的启发,每块石材均作了磨切外边+中间烧毛的处理,错缝拼挂,使细节显得考究。在室内加入了树脂实木面板材,与石材采用统一的100cmX50cm的基本规格,增强了室内空间的温暖和舒适感。
建筑室内实景欣赏
入口门厅
观众由上层入口门厅下至一层的序言厅
序言厅
十字中庭
多功能厅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商丘博物馆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设计团队:李兴钢、谭泽阳、付邦保、张哲、李喆、郭佳、张玉婷(室内)、梁旭(室内)、李力(景观)等。
项目地点:河南商丘
设计时间:2008-2010年
建成时间:2015年
建筑面积:29700平方米
用地面积:7.36公顷
业主:商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建筑摄影: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