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图学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和精准医学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卢洁担任执行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唐振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欣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田捷以“信号驱动临床决策:一种高精度人工智能诊断框架”为题,提出以AI直接解析医学影像信号的新思路,通过多个临床场景对比研究,证实信号AI模型在诊断准确率上优于图像AI模型,同时分析了信号AI面临的数据与算法挑战,展望医学大数据模型及其设施建设等未来方向。卢洁教授作“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的人工智能研究”报告,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点分享基于多中心临床影像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在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以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该研究成果在宣武医院等临床中心的实际应用情况,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脑血管病的精准诊疗。杨健教授以“内镜具身智能手术导航研究进展”为题,重点分享了融合视觉感知、机器人控制与人工智能规划方面的手术导航系统创新,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相关国产核心部件的产品化进展和市场推广情况。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高性能医学人工智能系统的临床转化、数据治理与跨学科协作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其中,郑州大学教授何秉曦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质量标注医学数据缺失与异构数据融合的瓶颈问题,呼吁构建跨机构、多模态的健康医疗数据联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惠辉强调人工智能模型在真实医疗场景中的可解释性与临床可信赖性是技术落地的核心挑战,并结合其在医疗智能系统开发中的实践经验,提出应建立覆盖模型验证、临床评估及监管审批的全链条协同机制,加速推进可靠、安全的人工智能工具走向临床应用。
大家一致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精准医学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加快建立高质量医疗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多学科、多机构协同创新尤为关键,应打破领域壁垒,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标准规范与伦理监管体系也需同步建立,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健康、合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会后,专家们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前沿应用与转化进展,以及多模态分子影像与智能分析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