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两年的筹建,上海建工天住集团旗下的天津建科建筑节能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天津市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验收。
这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后,首批由天津市科技局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上海建工集团首个获得批复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六大核心技术:绿色建筑数字化验收平台、“光储直柔”供热控制系统、建筑碳排放监测技术、零碳和碳中和建筑技术策略、抗侧-承重分离组合结构体系、基于城市更新的建筑资产自动化数字采集技术。
“天津市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绿色低碳建筑、城市更新、建筑工业化三大方向,针对绿色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着力突破绿色建筑性能测评、低碳零碳建筑实现路径、建筑信息一体化模型应用等技术瓶颈。
重点实验室六大核心技术如下:
绿色建筑数字化验收平台
绿色建筑数字化验收平台基于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内嵌绿色建筑验收条文和对标知识库,实现验收任务的自动分配、人员定位监督、移动端快速记录、资料电子化存档、验收报告自动生成和高频问题统计分析等功能。
研究成果已在天津市、秦皇岛市、深圳市、雄安新区等多个绿色建筑验收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对于传统验收方式,效率提高3倍以上,保障了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实现了绿色建筑工程性能验收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光储直柔”供热控制系统
“光储直柔”供热控制系统,以光伏消纳和建筑用能柔性控制为目标,通过储热、储电、可控温度波动、用能设备响应等调控手段,实现光伏发电输出与热泵供热之间的柔性匹配,适用于农村地区光伏消纳和清洁供热的协同联动,实现建筑供热的低成本、零碳化。
建筑碳排放监测技术
针对建筑碳排放缺少计量监测的问题,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共同构建建筑碳排放计算规则,编写《天津市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明确了建筑施工、运输、运行、拆除全生命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此外,实验室还研发了建筑碳排放计量监测工具,通过加速度感应、电子边界围栏、定时抓拍、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移动碳排放源、简易计量表具的非接触式数据远程读取。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天美艺术街区项目中得到应用,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碳排放的实时监测。
零碳和碳中和建筑技术策略
实验室承担了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十四五”节能标准化项目,与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市建材业协会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建材产品碳足迹和建筑碳排放核算模型,分类制定公共机构能耗和碳排放基准线。
天津建科被评为全国“近零能耗建筑测评机构”,已完成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零能耗测评项目30余项,承担“国网北方呼叫中心二期办公楼”零碳建筑技术咨询工作,项目运用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直柔、虚拟电厂响应等技术,目前为北方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零碳建筑示范项目。
抗侧-承重分离组合结构体系
抗侧-承重分离组合结构体系采用钢框架主要承载,标准化免涂屈曲约束支撑主要抗侧,显著降低竖向构件尺寸,增大使用空间。主体结构预制装配率可提高70%,综合工期节约30%,楼板采用UHPC肋板装配式楼面,可实现免模免撑。
项目成果已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二期)项目2#厂房得到应用,并立项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建装一体化新型建造绿色低碳系列产品与绿色建造”课题。
基于城市更新的建筑资产自动化数字采集技术
针对城市更新中大量的老旧建筑存在图纸缺失、现场复杂以及直观展示的问题,实验室研究集成一套建筑资产数据采集、整理和可视化工具。利用VR和三维扫描相机以及相关算法平台实现建筑多角度模型的自动化拼接,采用实景三维与虚拟改造方案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并可实现云端存储和云端展示。
项目成果已在河北区建国道66号刘髯公旧居项目得到应用,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资产数字化,布局和探索城市更新中的数据价值市场化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