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数字化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通过BIM技术对建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已经日益成熟,目前国际上建筑行业已进入三维信息管理模式,较现行的二维平面管理发生了巨大的突破。与现行的二维设计相比,BIM协同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a.可视化设计。三维信息模型作为BIM设计主要成果,其作为信息的载体,整个项目的各类信息(如构件的几何属性、物理属性、个数、成本等)均可在模型上加载。通过将各类信息尽可能准确而有效地连结在一起,使模型和真实建筑能够保持一致性。
b.参数化设计。作为BIM技术的重要特点。参数化设计本质是设计人员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需要修改其中构件的参数,若该参数与其他参数存在各种约束关系,当该参数发生变动时,平台会自动调整相关参数与之匹配。设计模型与行为模型由参数模型统一起来。如,在某一模型中的墙上创建一扇百叶窗,位于距离该墙的左侧边缘线3米,距离墙的底部2.5米处,将这种约束在模型中保存。如果在之后设计需求的变化,墙的位置、尺寸等内容需要对应的进行变动,百叶窗也会在该约束的作用下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模型创建过程中模型的修改以及生成速度极大地依赖平台参数化设计程度。
c.优化设计。作为建筑领域第二次革命的关键技术,BIM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其创建的信息模型不仅具有三维可视性还能够包含建筑物的所有信息,通过对构件模型中信息的利用对设计方案进行部署、模拟和分析,从而达到对建筑、结构、综合管线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和深化设计的目的。
此外,通过BIM的协调性,BIM可以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前期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管线设计等进行多方案设计,并从中选取最优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设计质量,并从整体上降低设计成本。在施工方面,可以通过4D模拟进行现场施工模拟以及模型漫游等功能,从而优化施工进度方案,以及设备、材料等采购方案,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d.协同性。在大型工程中,在设计阶段涉及专业、部门、单位较多,导致参与人员众多,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都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项目设计当中,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主体高效、顺畅的共同完成项目设计目标是协同设计主要的任务之一。
BIM技术将现行设计过程中绘制二维平面图纸方式转变为构建信息模型的方式,各参与方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同一模型进行相关操作,各类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模型使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关联在一起,及时高效的沟通,从而提高各参与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