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熊中元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不同城市风貌的体现。建筑既是物质的,也带有精神属性。满足人类社会使用和发展的功能是建筑的第一属性,其次才是他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一个好的建筑,首先得有好的使用功能,要能满足现代社会、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想成为城市地标的标新立异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眼中,什么才是好的建筑?西安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其建筑风貌应该是一味循古,还是摒弃古风拥抱现代?起步晚,但发力猛的绿色建筑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人提起,那么它未来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带着以上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熊中元。
记者:如何鉴定建筑的价值,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熊中元:建筑最大的价值是功能,功能是建筑的生命力。满足人类社会使用和发展的功能是建筑的第一属性,其次才是他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要有一个好的使用功能,它必须是现代科技的结晶、集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现代人的使用要求。刚才也谈到了,建筑是流淌的历史,所以一定要赋予它精神的内涵、赋予它文化的特征。这是它的第二属性,它是文化的是历史的是民族的。这是它的两大特征,一个是物质的,功能实用科技的、另外一个就是文化的民族的。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更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流淌的历史。建筑,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就被赋予了很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应该说一个成功的建筑必须是与城市的环境、与自然的环境、与人是和谐的。第二个,它必须是有科技含量的,并且是有文化、有历史传承的。最关键的一点,建筑必须要有个性美。或者用一句话说,它是唯一的。我觉得具备这三点,才能成为一个好建筑。
记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同小异的地标建筑出现,地标建筑的标准是什么?
熊中元:建筑的精神在于原创,模仿、娇柔做作只会出那种低层次的产品。建筑本身一个是要体现历史,更重要的是体现时代特征。一个要体现它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征。不是照搬、不是模仿更不是故步自封,总的来说四个字:传承、创新,这才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建筑的时代特征必须体现、科学技术的结晶必须体现。如果说是为了让体现历史而一味简单地去模仿去复制,那是走不通的、是要落下笑话的。我们生活在21世纪了,还要去模仿古代的建筑,我觉得不可取,一定和时代要紧扣,才有生命力。
地标建筑的标准是有争议的,要成为地标建筑,必须是具有唯一性的。第二点,就是它的大众性。这个建筑一定是大众参与的,它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大众不能融入它,不可能成为地标,一定是大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的,起码是远观的。第三个,那就是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有所体现。需要注意的是,确保唯一性后才是民族性,这个是非常必要的。唯一性是指建筑的原创、创意的唯一性,一个模仿的建筑是不会成为地标的。
记者:绿色建筑目前发展状况怎么样,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
熊中元:绿色建筑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是工业化,工业化会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当然,也会更进一步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当工厂化以后、产品化以后、绿色建筑的成本会降低。这是我觉得工业化会带来绿色建筑一个大的发展。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的进步,绿色建筑现在为什么成本还相对较高是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技术的成熟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另外理念、建设模式、营运三位一体,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整体做得不错,做绿色建筑我觉得要解决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投资者的觉醒。目前我们的投资者在这方面主动性不强,没有积极性。因为搞绿建意味着投资的增加,增加的部分要从后面的营运管理来得到补偿,作为投资者来说如果看的不是那么长远,或者将来他根本就不管营运管理,那么他一开始就不会主动去做绿色建筑;第二就是板块之间,或者是这个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联动要加强。绿色建筑这个理念应该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层次,发展战略就需要绿色、绿色建筑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就是技术还需进步,这会带来成本的降到。
